【健康生活•快乐工作】4.23世界读书日,“津工有为”职工读书会邀你一起读书吧!
【健康生活•快乐工作】4.23世界读书日,“津工有为”职工读书会邀你一起读书吧!
春天是播种的季节,春天也是阅读的季节。
在4.23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的日子,津市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发起组建的职工阅读兴趣小组——“津工有为”职工读书会推送三位职工代表的读书心得和好书分享文章,与大家共勉,希望更多的职工朋友加入到阅读兴趣小组中来,从阅读中收获成长和快乐!
打破认知边界,培育成长型家庭
读吴军《格局》,谈家庭教育新视角
(津市供电公司 熊慧)
在家庭教育的漫漫征途中,许多家长常陷入“方法焦虑”与“方向迷茫”: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?怎样引导孩子建立长远目标?吴军博士的《格局》以跨学科的智慧与国际化视野,将个人成长方法论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践指南,为家长们打开了全新的思维格局。
一《格局》的核心智慧:认知升级是成长的基石
吴军博士在《格局》中提出,决定人生高度的不仅是努力,更是认知格局。他通过“人生算法”“信息时代的生存法则”等核心观点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思维方式的革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。这种理念映射到家庭教育中,意味着家长不应局限于辅导作业、规划日程,而要帮助孩子构建“成长型思维”,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、独立解决问题。例如,书中提及的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”,提醒家长引导孩子在学习中注重方法优化,而非盲目刷题,这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。
二、家庭教育场景中的“格局思维”实践
1.以目标为导向,培养长远规划能力。书中强调,成功的关键在于“站在终点思考起点”。在家庭教育中,家长可借鉴这一思维,帮助孩子将宏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小步骤。比如,若孩子立志成为科学家,家长可引导其从阅读科普书籍、参与实验项目开始,将理想转化为阶段性行动,避免因目标遥远而丧失动力。
2.用开放心态拥抱失败,塑造逆商。吴军博士指出,“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对失败的反思才是”。面对孩子的挫折,家长应避免过度安慰或指责,而是与孩子共同分析问题根源。例如,当孩子考试失利时,与其强调分数,不如探讨“哪些知识点需要巩固”“学习方法是否需要调整”,将失败转化为成长的契机,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。
3.搭建知识桥梁,拓宽认知边界。《格局》倡导通过跨领域学习构建知识网络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广泛阅读人文、科学、艺术等多领域书籍,参与博物馆、科技馆活动,甚至尝试编程、辩论等兴趣项目。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输入,能帮助孩子跳出思维定式,培养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。
三、家长的自我成长:家庭教育的“根”与“魂”
吴军在书中多次强调“身教胜于言传”。家长自身的格局与认知,是孩子成长的土壤。当家长以终身学习的态度面对生活,不断突破舒适区,孩子也会耳濡目染,学会积极进取。例如,家长坚持阅读、学习新技能,或在工作中展现出解决问题的韧性,都是对孩子最生动的教育。
《格局》不仅是一本个人成长指南,更是一面镜子,让家长审视自身教育理念的局限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唯有打破固有思维,与孩子共同成长,才能为他们铺就通往未来的道路。推荐所有关注家庭教育的家长共读此书,在思维碰撞中,找到教育的真谛与方向。
读《何以为母》
探寻母爱的深度与广度
(津市人民医院 李贤楔)
当我翻开《何以为母》这本书时,未曾料到它会如同一束强光,穿透我对母亲这一角色习以为常的认知,将那些隐匿在日常琐碎与情感波澜下的真相,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眼前。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,而是一场心灵的深度对话,一次对母性、亲情与自我成长的深刻探寻。
书中开篇便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:“何以为母?” 这看似简单的疑问,却如巨石投入心湖,激起层层涟漪。传统观念里,母亲似乎天然就具备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,“母爱” 被赋予了神圣而伟大的光环,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本能。可这本书却引导我去思考,母亲也是凡人,有自己的喜怒哀乐、恐惧与挣扎,母爱并非与生俱来就完美无缺,它需要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成长、不断学习。
书中讲述了一位新手妈妈的故事,孩子的降临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身体的虚弱、激素的波动、睡眠的严重不足,这些生理上的挑战还只是冰山一角。更让她感到无助的是,在育儿过程中,面对孩子无休止的哭闹、各种突发状况,她时常感到力不从心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 “母亲” 这个角色。她试图从育儿书籍、长辈的经验中寻找答案,却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那些所谓的 “标准答案” 并不能解决她的所有困惑。这让我想起身边许多初为人母的朋友,她们也曾在深夜里独自落泪,为自己不能成为想象中完美的母亲而自责。这让我明白,母亲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,也需要被理解、被关爱,她们需要一个空间来释放压力,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
在成长过程中,我总觉得母亲是无所不能的超人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她都能轻松化解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我渐渐发现母亲也有脆弱的一面。她也会在生活的重压下感到疲惫不堪,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。《何以为母》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母亲的这种理解。书中有一个章节提到,母亲在孩子青春期时所面临的挑战。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,对母亲的关心和教导常常表现出抵触情绪,这让母亲们感到无比失落和困惑。她们不明白,曾经那个依赖自己的孩子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陌生。这让我想起自己青春期时,也常常和母亲发生争吵,觉得她不理解我,总是干涉我的生活。现在想来,母亲当时一定承受了很多委屈和无奈,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的爱,却因为不恰当的沟通方式,让我们之间产生了隔阂。
书中还强调了母亲在孩子人格塑造和情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。母亲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。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家庭环境,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自信心,勇敢地去探索世界;而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家庭,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创伤。书中讲述了一个孩子因为母亲的过度保护,变得胆小怯懦,不敢尝试新事物。这让我反思,母亲在给予孩子保护的同时,也要学会放手,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,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书中关于母亲与孩子之间情感纽带的探讨也让我感触颇深。这种纽带不仅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连接,更是在日常生活中,通过无数次的陪伴、倾听、理解和支持逐渐建立起来的。一个简单的拥抱、一句温暖的问候、一次耐心的倾听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,却能成为孩子心中最温暖的记忆,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无尽的力量。
《何以为母》这本书让我对“母亲”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。它让我明白,母爱是复杂而多元的,既包含了无私的奉献,也有自我的挣扎;既需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,也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和成长。母亲不是完美的超人,她们也需要在育儿的道路上不断学习、不断成长。同时,作为孩子,我们要学会理解母亲的不易,感恩她们的付出,用爱去回报她们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中,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,从而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,努力去构建更加和谐、亲密的亲子关系。
《卡住的艺术》
读书感悟分享
(津市职业中专 王娟)
一、书籍简介
《卡住的艺术》是一本探讨现代人心理困境与自我突破的智慧之书。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结合生动的案例进行心理学分析,揭示了人们在生活、工作中常常陷入的“卡住”状态——无论是情感上的停滞、职业发展的瓶颈,还是人际关系的疏离。书中不仅剖析了这些困境的根源,更提供了实用的应对策略,引导读者以新的视角看待“停滞期”,并将生活中的卡住比喻为同时踩下刹车和油门的状态,文字风趣幽默。这本书像一位耐心的导师,教会我们如何在“卡住”时保持觉察,在困境中找到前行的力量。
二、关于孤独的感悟
书中提到:“孤独不是缺乏陪伴,而是缺乏与自己的深度联结。”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。作者认为,现代人常把孤独等同于“一个人”,但真正的孤独感往往源于内心世界的荒芜——我们忙于应付外界的期待,却忽略了倾听自己的声音。书中建议,卡在孤独中,想要迈出改变的第一步,可以先降低对深度关系的期待,不再把童年的友谊作为模板,然后去找四种搭子:纵向上的“导师”和“学徒”,横向上的“工作场景的搭子”和“生活场景里的搭子”。孤独并不是深渊,而是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最真实的需求与渴望。
三、 心理健康与快乐生活的启示
结合心理健康教育,我从书中提炼出两点核心启示:
1.接纳“卡住”的状态:心理学中强调“允许情绪存在”的重要性。当感到迷茫或压抑时,强迫自己“立刻变好”反而会加剧焦虑。书中提倡“暂停的艺术”——停下脚步,承认当下的感受,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。
2.重构困境的意义:快乐生活并非没有挫折,而是具备“转化痛苦”的能力。例如,职业瓶颈可以成为学习新技能的契机,人际冲突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边界。这种认知重构,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实践。
四、 金句共勉
1.“你不是被生活卡住,而是被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卡住了。”
2.“在停滞的裂缝里,光才能照进来。”
3.“孤独时,你终于有机会成为自己的朋友。”
4.“真正的成长,常常发生在你觉得自己‘毫无成长’的时候。”
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,我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读者。愿我们都能在“卡住”时保持温柔与勇气,将困境活成生命的艺术。
一审:任杰 / 二审:高蓉月 / 三审:袁静